《轉載》科技爭霸的下一步 電子七巨頭AI醫療新策略

2022-01-17

智慧醫療產業之所以眾所矚目,在於台灣資通訊與醫療產業都是傲視全球的領域,「強強聯手」自然引人期待。台灣電子業巨頭競相跳入參戰,他們 經過三年以上摸索期後,各自發展出不同策略,誰是現階段的領跑者?

二○一八年,由美國新創IDx開發的眼科AI軟體「IDx-DR」,拿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第一張、也是全球首張的AI醫療軟體證書,開啟AI醫療「被認證」的濫觴;然而,在二○年,台灣也發出第一張眼科智慧醫材的許可證,而取得這張證書的公司,就是隸屬宏碁集團的「宏碁智醫」。

 

宏碁 醫療取證最豐碩

眼科AI軟體揮軍東南亞  獲三國認證

目前,宏碁這套眼科AI軟體「VeriSee DR」與另一套遠距醫療軟體,已拿到兩張台灣食藥署(TFDA)認證;不僅如此,VeriSee DR更跨海取得泰國、印尼、菲律賓三國的FDA證書,堪稱台灣電子業在AI醫療「取證」最豐碩的公司。

以桌機、筆電等硬體起家的宏碁,為什麼會養出一家以AI演算法為競爭核心的軟體公司?這其實與宏碁在二十一年前的「分家」,大有關係。

○一年,宏碁啟動組織再造,分割品牌與代工業務,前者由宏碁操盤,後者則由該年成立的緯創承接。當時,儘管宏碁大多數的研發人員都被劃分給緯創,但仍有一百多名的技術開發人才,是被送進宏碁設於龍潭的「產品價值創新中心」,保留宏碁最後一絲研發香火。

這個後來搬到汐止總部的中心,旗下負責軟體開發的「前瞻技術總處」,就是宏碁智醫的前身。一六年,人工智慧AlphaGo擊敗世界棋王,確立AI元年的到來,該團隊也一頭栽進AI,陸續嘗試過自駕車、機器人、智慧建築、智慧醫療等技術;一八年,美國發出第一張AI醫材證照,他們嗅到商業化的可能,宏碁智醫也就此成立。

不過,當年的宏碁智醫,其實已經與台大團隊攜手超過兩年,開發一套聚焦視網膜病變的AI辨識軟體。該公司總經理許銀雄回憶,雖然雙方在科技、醫療的專業都是一方之霸,但在「大家都沒做過」的情況下,依舊花了快四年,才完成開發並取得認證。

時間之所以久,與雙方都有關係。在醫院端,由於當年台大讓眼科醫師在看診以外的時間「支援」這項計畫,因此,宏碁智醫的工程師必須等醫師看診空檔,將眼底鏡下的視網膜影像「標示」出究竟是零級、一級、二級還是四級病變,才能把資料輸入AI模型,「所以我們常常拜託醫師多挪一點時間看資料!」許銀雄說。

至於宏碁端,當時花最久的,則是他們必須大量「自修」視網膜病變知識。這麼做的原因,是為避免某幾次病變的判讀,是「只有一個醫師這麼認為」的特例,最終導致演算法偏誤。因此,宏碁的軟體工程師得具備相關醫學基礎,才能在發現特例狀況的當下,與醫師做最即時的對話與再確認。

花了超過三年時間,這套軟體終於在二○年通過認證,但另一個挑戰才要開始。因為每開發一家醫院,宏碁智醫的人員就得分頭「接招」醫院各種不同單位的問題,諸如:醫師在意軟體「到底準不準?」、資訊人員會好奇AI軟體「能不能整合到我們原來的系統?」、採購人員則對於「買斷還是租賃?」要宏碁智醫提出不同的計價方式。

截至二二年,約有五十多家醫療院所採購宏碁智醫的VeriSee DR,其中更有十三家屬於醫學中心。二一年,該公司營收來到近一千萬元,較前一年成長逾八倍。

隨著自家在「開發→取證→推廣」的商業模式逐漸熟練,宏碁智醫未來除了仍將自主開發外,也規畫以「平台者」的姿態,把醫院具有商業潛力的AI研究成果商業化,藉由目前建立起來的醫院通路,推廣到全球市場。

 

華碩 催生醫療界另一巨獅

偕醫院、新創祭出四大應用  運營添翼

多年來與宏碁在筆電市場堪稱「死敵」的華碩,在AI醫療領域,則是延續他們過去在主機板市場的「巨獅策略」——從前端的AI軟體開發、醫療語音辨識系統,到中層的AI開發工具、算力租賃,一路到後端、訴求能整合不同醫院數據流的醫療資訊平台,如獅子開口般,無所不包。

就是因為它的野心,使得華碩目前有五個團隊、超過三百人,分頭衝刺AI醫療領域,其中甚至有團隊的背景,過去是與醫療八竿子打不著關係。譬如,華碩在二一年底推出、目前正在申請台灣TFDA認證的「內視鏡病灶偵測系統」,就是由一支出身華碩顯示卡部門的團隊負責開發。

除了上述屬於前端的AI醫材外,華碩在二一年成立、負責營運國有超級電腦「台杉二號」的台智雲,則是以「彈藥庫」之姿,提供醫療AI新創公司在GPU(圖形處理器)運算力的租用。「很多新創沒有那麼多資源,去採購很高端的電腦、擴充算力,台智雲就是他們最好的後盾。」該公司操盤手、華碩健康總經理吳漢章表示。

這個類似「醫療界AWS」的生意模式,買單的客戶除了有台大醫院,還有幾家過去與華碩並列電子五哥的電子業者,甚至還有遠在新加坡的醫療新創。

目前五大團隊裡最具規模的一支,則是成立迄今邁入第四年、人數逾百人的AI研發中心(AICS),目前該團隊開發的ICD-10(第十版國際疾病分類碼)智慧推薦系統,訴求讓醫師「用說的」,電腦就會自動建議的ICD-10編碼,完成健保給付申報,迄今已經被台灣十八家醫院採用。

不過,這套推薦系統,仍算是「看得到」的AI應用。目前,華碩AI研究中心開發的「Lumos醫療大數據平台」,則是訴求不同醫院系統之間的資料互通,並且能用AI自動讀取、管理病歷與報告,即時提供變異趨勢、疾病因子等數據。

這個聚焦後端數據整合、攜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開發的AI軟體,在華碩內部被稱為醫療界的「資訊高速公路」,目的是把原本散落在不同醫院「醫療資訊系統(HIS)」的病歷資料,串聯到這個統一平台上,進行大數據管理與AI運算,解決目前醫院與醫院間因為系統不同,而無法彼此共享數據的問題。

 

緯創 四路布局預防醫學

推健康照護平台  用AI幫醫、病解套

代工五哥方面,與華碩如獅子張口布局最像的,當屬緯創集團。

一六年,緯創所有一線主管在董事長林憲銘要求下,參加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線上課程「AI的商業策略意涵」,課程中將AI的商業化聚焦在自然語言、影像辨識、機器人、大數據分析四領域,影響緯創迄今的AI醫療布局。

當年,也是緯創成立「緯創醫學」的一年,該公司目前被恩主公醫院、高雄榮民總醫院採用的遠端傷口照護系統、醫護AI語音平台、ICD-10智能推薦,就對應了影像辨識、自然語言、大數據分析這三個領域。

此外,緯創醫學目前與台大智活中心合作的「BestShape慢性腎臟病照護解決方案」,則是企圖把使用對象從醫院擴大到洗腎診所,將不同機構的腎臟病患資訊,用AI進行數據串聯,進而進行個案管理、末期患者低血壓警示,類似華碩的「資訊高速公路」概念。

不僅如此,緯創還開發一套健康管理平台Health 365,可以讓病患及其家屬進行自我健康管理。目前這套系統,已經被高雄市立小港醫院、台北透析診所導入,甚至還有企業與健檢中心將之用於員工與會員的健康管理。

 

廣達 打造全台最大醫療雲

首創輔助診斷系統  找出潛在憂鬱族群

仁寶方面,迄今最聚焦AI醫療的布局,就是一九年成立、專注腦波頻率分析的宏智生醫,目前該公司的硬體「腦波儀」已取得美國FDA、台灣TFDA認證,而其AI軟體「腦波壓力指數評估系統」,也將在二二年上半年向衛福部遞件申請認證。

這家由仁寶持股九成的公司,核心技術「腦波信號處理」,是技轉在該領域研究逾十年、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劉益宏。這套整合軟硬體的AI技術價值在於,過去心理醫師在判定憂鬱症時,是以自己的臨床經驗,再輔以類似考卷的評估量表,未來有了腦波AI分析後,將能夠以生理數據為基礎,提供醫師進行憂鬱症分析。

只是與其他業者不同的是,由於腦波數據沒有現成的資料庫,所以宏智生醫在訓練AI演算法前、進行數據蒐集的階段,「我們都是透過跟不同單位的研究案,把數據一筆一筆收進來,不像X光、MRI(核磁共振)都有現成、很龐大的資料庫,開發者只需要做標記就好。」該公司技術長翁昌新透露。

也因此,宏智生醫花了整整一年時間,直到二二年一月才把五百筆數據蒐集完全。未來在拿到認證後,他們除了向醫院的精神科推廣外,包括健檢中心、睡眠中心、社區診所等,協助這些機構找出潛在的憂鬱症族群。

 

英業達 研發抗癌新利器

液態切片檢測  讓八成癌細胞無所遁形

至於英業達,則是把AI醫療軟體視為加值化、差異化硬體的利器。像是該公司與榮文生醫合力推出、訴求「液態病理切片」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機,就搭載了英業達旗下的英華達研發、能用AI分析出血液循環中的癌細胞檢測軟體。

目前研發至今六年、準確率達八成以上的系統,已被台北榮總的病理檢驗部導入,每次檢測費用約在一萬五千元,比傳統的進口設備便宜至少一半。

綜觀電子五哥的AI醫療事業,大多仍處於尚未獲利的階段,但對於未來,藉由先取得各國監管端的認證,再到醫院端推廣,最後擴大客戶規模,將是這些大廠們把AI「變現」,進而獲利的共同道路。

 

資料來源----

《今周刊》雜誌 / 1308期 / 2022年1月發行